尋找良知
作者:李凈凈
來源:沙城站
發(fā)布時間:2022-12-02
<p style="text-indent:2em;">
<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Arial;line-height:2;">有這樣的一則小故事:小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糖果與小男孩所有的石頭交換,但小男孩卻偷偷藏起最大,最好看的石頭,而把剩下的給了小女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甜,小男孩卻徹夜難眠,一直在想小女孩是否也藏起了最好的糖果。孩童最是天真無邪的,“良知”一詞之于他們,恐怕是過重了吧。小女孩的真摯和善良讓她的小世界單純快樂,而小男孩的謊言卻使他難跳內(nèi)心的煎熬和痛楚,那是良知在起作用。</span>
</p>
<p style="text-indent:2em;">
<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Arial;line-height:2;">我想我更愿意相信這則故事并未結(jié)束,它真正的結(jié)尾應(yīng)該是小男孩在第二天一早便找到了小女孩,將他私藏的石頭悉數(shù)送給她,并向她誠懇地道歉。加上這個結(jié)尾之后,人性便會歸于完整。倘若不加,我們看到的只是殘缺破碎的人性,畢意邪惡也好,后悔也罷,只是世間一隅,難以囊括萬象。</span>
</p>
<p style="text-indent:2em;">
<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Arial;line-height:2;">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這小小一隅就有可能被人無限放大。世人惶惶,唯恐自己便是下一個直接或間接的受害者,畢意生活并非出自安徒生之手,也無人有此等情趣為每一個惡都加上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很多的惡都是終于良知的,良知的叩問已是當(dāng)今社會完成自我救贖的最佳手段。聽說有犯人潛逃了十多年,內(nèi)心不安,無以成眠,而在之后的庭審過程中,更是堅持認(rèn)罪。由此可見,在很多時候良知的作用甚至大干法律,沒有人能夠逃過良知的責(zé)問。曾經(jīng)“紅極一時”的“毒奶粉”“毒豆芽”等毒物必有一日會在“江湖”上銷聲匿跡,那些出賣良知的人必會受到無盡的譴責(zé)。社會弊端層見錯出,這里有罪惡和鮮血,這里有悲憫和血淚,這里有無盡的潘多拉摩盒等待開啟抑或永世封閉。我們用一己之力似平難以驅(qū)浪黑暗,但是我們的良知卻如同火炬,薪火相傳,便可鑄成太陽一般的光亮。這個世界更像是來自卡夫卡的臆想,而非《一千零一夜》,我們需要良知,良知的叩問有著日大而不可比擬的力量。良知來自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造物主的天才在千每個人的人性都是完整的。</span>
</p>
<p style="text-indent:2em;">
<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Arial;line-height:2;">沒有一個人可以徹底擺脫良知,在邁上通向萬劫不復(fù)的獨木橋時,良知必將是能使他懸崖勒馬的最為有力的韁繩!斑@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在狄更斯預(yù)言的這個時代里,我們應(yīng)該慶幸還有良知與我們同行干紛繁復(fù)雜的牛世間。</span>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