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言所行之要做到坦蕩,這本身還不是最高的原則和最根基的標準,我們說一句話或做一件事甚至進行一個想法之所以要做到敢于公之于眾、敢于讓包括所涉對象在內(nèi)的任何人知道并不是為了博得一個坦蕩或高尚的名聲,當這種道德的考量介入時,所有貌似乃至實際的崇高都是沒有力量的,你仍然是不自由的,而當一個人不是出于自由行事,那么他的行為便沒有道德屬性。因此,這些坦蕩、對他人的尊重、對一切無涉是非和原則的光怪陸離的包容、涵養(yǎng)等等這些字眼,都應該建立在更深刻的基礎上,都應該有比這些本已崇高的事物更高的原則。
這個原則是什么?就是愛,確切地說,叫博愛。博愛,是一種自我意識,它是雙向的運動,既是把個體融入到類群體之中又是將人類融入到個體的生命體驗。因此是個體生命的深度和廣度的擴展。如果用一個政治術語來描述,它有點類似于“主人翁”意識,但博愛并不會邏輯地導致救世主意識,也就是說它不是救世主意識的充分條件,但一定是必要條件,但這還是兩個概念。也許你只是一個普通人,但你仍然可以具有這樣的情懷。而事實上一旦具有博愛的情懷,一個人便不再普通,但這種不普通的根基不在于外在的考量,諸如地位、名譽、道德指數(shù)等等,而在于內(nèi)在的感受,也許僅僅就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博愛之高之深刻,讓很多有些人甚至一輩子孜孜以求的東西都成為衍生品、成為末節(jié)、成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
比如豁達。一個人心胸寬廣,這不僅僅是出于智慧,意識到豁達的利益和好處。顯然,基本上每個人都知道豁達是好的,狹隘是不好的,但并不是基本上每個人都能夠做到豁達,或嚴格地說出于本性的豁達而不是出于功利,或也許可能一時一事但不能一世。為什么?因為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愛得寬廣、愛得深沉。這樣,當一人一事超越了他承受的底限,這種表面的豁達便不堪一擊了。相反,當我們對人充滿愛,我們把自己置于整個人類,把整個人類視為自己的延伸,豁達是不是將不復有其神秘的道德面紗?我們總是對那些把個人的命運同整個人類的命運和幸福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賦予一種崇高和偉大,這乃是出于我們每個人本性中的博愛,也許這只是潛意識的,但這無關緊要。每個人天生都是上帝,而那些偉人,僅僅是將這種本性較常人更加充分地發(fā)揮了出來。所以,請不要誤導你的本性,不要壓抑它。面對生活,對于每一個具體的人,斗爭,只是在極為有限的范圍內(nèi)具有意義。
比如包容。一個博愛的人一定是一個包容的人。這種包容體現(xiàn)在哪里?尤其體現(xiàn)在對于我們討厭、憎惡或感到不解和奇怪的人和事的心態(tài)上。反感是精神的毒藥。常人往往對自己感到奇怪或“好笑”的人或事物有一種不自覺的排斥,視為“另類”,用一種充滿夸張和匪夷所思的表情以示區(qū)別,有時候還帶著一種淺淺的痛苦的笑。其實不必這樣。當你完成這一系列復雜的心理和感官活動時,得到的不是超越,不是高于對象,而是對自己的貶低。你沒有改變別人,卻被別人改變,且是消極的改變。這一刻你一定無愛。“另類”,請注意,這是一個嚴重的詞,另類的類是人類的類,當你把自己同另類區(qū)別開來的時候,你也同自己的類本質(zhì)區(qū)別開來。這一刻,你得到的是虛幻的解脫,失去的是包容的胸懷,這是對人類的拋棄。當負面的情緒更進一步,我們的反應便從表情上升到語言。“不能背后說人壞話”,這是一個很普遍而高尚的信條,為什么我們要這樣做?是因為它符合道德?不是。是因為否則會降低人格甚至遭人唾棄?不是。而是因為不忍,不忍人之心。任何一個正常人都不會跟別人背后罵自己的父母,這不用證明吧。可是我想基本上每一個人都不會或確切地說不用去思考這里的原因。為什么我們不這樣做呢?是因為不罵父母符合道德?有多少人這樣想過呢?還是因為怕遭人唾棄?有多少人是因為怕遭人唾棄而不那么做呢?我們很自然地不去這么做,毋庸加以思索,乃是因為愛。愛,產(chǎn)生不忍人之心,這就夠了,無需其他任何外在的戒律,在這種情況下,包容,還是一個要求嗎?
比如淡定。當我們對世界充滿愛,對人充滿愛,我們將不再需要錙銖必較、沽名釣譽、嘩眾取寵,更不會需要大驚小怪、表情夸張、冷嘲熱諷、長吁短嘆,無論對任何人任何事。是不是這樣?一個把世界裝進自己胸膛的人怎么會那樣坐不住呢?肚子里滿是蕓蕓眾生,難怪彌勒佛整日笑口常開呢!因為博愛,所以不媚上不欺下,勝己者前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己勝者前不恣意縱情。于是淡定來了,涵養(yǎng)來了,當然就無為碌碌不表戚戚了。小人有很多特征,但最根本的是小人無愛,或者僅存在于極為有限的范圍內(nèi)。
比如自尊以及尊重。懂禮的人不一定都是不俗的人,但不懂禮的人一定是萬劫不復的俗人。有愛的人,他的禮儀,他對人的尊重,將不僅僅停留在形式的意義上,更不是出于功利或所謂落俗的意義。當一個人播撒了對別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怎能不收獲自尊呢?
比如坦蕩。我們說務使自己的所作所言甚者所思敢公諸眾,否則不為,則是一個坦蕩的人。一個愛到極限的人,一定是一個沒有自己特殊利益的人。當一個人的思想、一世的言行甚至全部肉體都屬于一個更高更廣的存在時,他的每一個細胞都敢置于最高倍數(shù)的顯微鏡下。而顯微鏡的另一端,是千秋萬代世人無數(shù)雙眼睛,是歷史。一個沒有自己特殊利益的政黨是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企圖的,一個人也應該并且可以如此。
儒家將以上所有的品質(zhì)歸于一個字:仁。仁最本質(zhì)的特征是什么?仁者愛人。愛的偉大就在于這里。這個愛,是大愛無疆的愛,而不僅僅是我愛你的愛 。佛家也講愛,不僅愛人,且將范圍擴展到動物:不吃肉,不殺生。這使他們贏得了敬畏。確實,那些高僧大德總是給我們一種生命的震撼,使我們驚詫于他們將人之為人所提升到的高度,我們稱之為境界;磉_,包容,淡定,坦蕩,令人心生敬畏等等,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孟子說,仁者無敵。什么叫仁者無敵?博愛之力量,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雖無刀槍胄甲,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博愛之精神,不求屈人之兵,而意在化敵為友,故曰無敵,仁者眼中沒有敵人。
當一個人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恐怕也就真正地“無敵”了吧。(下花園站 耿海亮)